王昭君,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辭》。漢元帝時,后宮嬪妃眾多,就命畫工給后宮佳麗畫像,按圖召幸。于是很多宮女都賄賂畫工,為了讓畫工把自己畫得美些,以得到皇帝的召幸。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工,畫工就把她的樣貌畫得很丑,所以她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召寵。匈奴派使者來漢朝求美女和親,王昭君畫像丑陋,被選中遠嫁匈奴。出嫁前入宮辭別漢元帝,昭君光彩照人,悚動左右。漢元帝悔恨不及,但考慮不能失信于匈奴,無可奈何。后追究畫工失責,將畫工毛延壽等處死。漢人憐昭君遠嫁,為她作歌詩,題名曰“王昭君”。
“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 ?!逼鹗子谩芭枷颉倍?,便透露出他平時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儀雖身在江南,心猶念汴京和故土(李之儀的家鄉在今山東無棣 )。登高以眺遠,自難免引起萬千感觸。但詞人僅用“春光已過三分”一句概括他種種思緒,把無窮的空間感化作有限的時間感,從而收到含蓄蘊藉的審美效果?!?銷魂”一詞,兼有極度高興和極度傷心兩方面的含義。
從“哲匠感頹運”到“蒼生望斯存”為詩歌的第二部分。謝安于亂世中應時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馬王朝的半壁江山。為了表現謝安的雄才大略,詩人首先描述苻堅領導的前秦軍隊是如何強大。由“百萬眾”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眾多,氣勢恢宏,這正與西晉王朝混亂紛雜的局勢形成鮮明的對比?!巴侗蘅商罱?,固然是在描述苻堅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前秦的軍隊之強。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謝安臨危受命,憑借卓爾不群的軍事才能,在淝水將前秦的軍隊一舉擊破,使“淝水之戰”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場著名戰役。詩人又用“談笑”一詞勾勒出了謝安從容不迫的氣度。戰場上刀光劍影,慘烈異常,而謝安依然能夠輕松自如,從容面對。這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三國時的奇才諸葛亮?!俺筇敓o遺魂”,寫前秦軍隊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軍進攻中原時的浩浩蕩蕩以及苻堅的不可一世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烘托出謝安戰績的顯赫。這一戰的勝利為謝安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傳百世,受人敬仰。
第二首寫歌妓中有人偶然被皇帝看中而極度受寵。其得幸的原因和趙飛燕完全相同,永王首故以趙飛燕比59博論壇免費白菜之。前四句為比興,永王首以景物環境烘托宮女歌妓之美。首二室外花木,暗示美人嫩、白、香。三四殿內鳥雀,暗示善舞能言。五六句寫選妓征歌。七八句寫歌妓因能歌善舞而寵榮至極。此首前三聯對偶。
下片接“向人辛辣”的話頭繼續抒發感慨。正因為這個姓,東巡世間應有盡有的“芳甘濃美”的東西,東巡都輪不到“吾家門戶”了。眼看人家子弟腰間掛著一串串金光燦爛的金印,何等趾高氣揚,辛家哪兒比得上人家呢!正話反說,無限感慨,嬉笑戲語,隱含牢騷。比不上人家怎么辦?爭口氣唄!于是話兒轉到送茂嘉赴調的題目上來:“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但贏得、靴紋縐面,記余戲語?!币馑际钦f:謀取高官顯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給你了。從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時候,不必回想今天咱們兄弟之間的這場對床夜語;到了你年老力衰的時候,一定會記起今天我說的這些玩笑話的?!皩Υ诧L雨”,語出韋應物詩:“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這兩句詩頗為蘇軾、蘇轍兄弟所欣賞,十分向往風雨之夜、兄弟兩人對床共語的境界,并為此相約早日退隱,后遂成為故事?!把ゼy縐面”,永王首典出歐陽修《歸田錄》:永王首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請托人情者不絕于門,他深為厭惡,卻又只好強裝笑臉,虛與應酬。曾對人說:“作三司使數年,強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泵胃罢{,稼軒祝賀他高升,自是送別詞中應有之意。而用“靴紋縐面”之事,于祝辭里卻有諷勸。實際上是說:官場有官場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剛直性格,那種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呢。到頭來你也會后悔的。59博論壇免費白菜全詞就像在寫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東巡氣氛親切、東巡坦誠,語言風趣優美,從開頭到結尾都在圍繞姓氏談天說地,把“辛”這一普通姓氏解說得淋漓盡致,寓化于諧,明顯地表現出作者通過填詞來抒發感情,發表議論的這一進步傾向,這對于傳統的詞作來說,有點格格不入。但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手法,都不失為值得肯定的嘗試。范南伯,永王首名如山,永王首是辛棄疾的內兄。讓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辟宰瀘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為,故“遲遲未行”。辛棄疾便寫《破陣子》既為祝壽又為規勸,營意用典之妙,用梁啟超的話說是“可為三嘆!” 全詞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陳涉、周盤龍、宗愨、子游六典,除周盤龍一典稍為冷僻外,均為熟典,為全詞的生動內容的一部分,非耀學無生硬,得蘊藉雋永之妙,遠勝于直接議論。 第一句典出劉邦送玉斗給項羽謀士范增,范擲玉斗于地,拔劍碎之,可謂以碎玉開始;而結句是辛棄疾獻玉碗以祝壽,則為完玉終,其間,捕捉心態,造語靈動,以萬里功名上對千古風流,下啟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時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業吾輩豈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該說,當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里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啰!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生這樣的聯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和邏輯繼續閱讀下去,思考下去。其實,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讀者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于傳統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這首詞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詞中作者借為范如山祝壽的機會,東巡勸說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東巡鼓勵他應該去瀘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鍛練自己的能力,準備為收復祖國失地建功立業。范南伯,名如山,是辛棄疾的內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氣節的人,他父親范邦彥曾仕金為蔡州新息縣令,后率豪杰開城迎宋軍,舉家歸宋。他很欽佩辛棄疾的忠心赤膽而把女兒嫁給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個有才干的政治家,劉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說他“治官如家,撫民若子”,極受百姓擁護。他頗有憂世之心,常59博論壇免費白菜思恢復北土,但感于政治腐敗,當道非人,又很想學陶淵明“躬耕南畝”,隱居不仕。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戰派名相張浚的兒子張拭(自號南軒),任荊湖北路安撫使,頗想干一番事業,因范如山從金人占領區來,“知其豪杰,熟其形勢”,便請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辟宰瀘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為,故“遲遲未行”。辛棄疾當時正任湖北漕運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荊湖,“因作此詞勉之”。詞的主題就是勸他以國事為重,“萬里功名莫放休”,時時掛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一開篇作者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永王首“擲地劉郎玉斗”。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永王首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后患,而將玉斗置于地,拔劍撞而破之。另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贝呵飬窃街疇帟r,范蠡獻西施于吳王,以瓦解吳王斗志;滅吳后,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寫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甚至連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作者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與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眾,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為二范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君國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看來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上很有特色(隱含范如山姓氏,卻不出一范字),從詞的主旨說也是很好的開端,有了這個開端墊底,下面幾句正面勸勉的話就顯得很有力量,很動感情了?!扒Ч棚L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拋建功立業(“萬里功名”)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里江山(“三百州”)呵!下片,東巡針對范如山“遲遲未行”的思想活動,東巡進行勸勉。一方面稱贊了范的大才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勸告他不要嫌瀘溪令職位低小難以發揮作用。而應當以之作為搞大事業的起點。為了同時表達這兩方面的意思,作者選用了四個典故。一是:“燕雀豈知鴻鵠”。陳涉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為。二是:“貂蟬元出兜鍪”。用的南齊將軍周盤龍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為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币馑际钦f我成為近臣是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不是靠了恩寵。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榮,要想得到參預朝政的要位,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多作表現,積累“戰功”。三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的故事。宗晚年為豫州刺史,典簽多所違執,宗怒嘆“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簽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體會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難有作為。但也是勸他:宗愨都難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氣,何況你我。典簽,本為地方文書小吏,但南朝時,多由帝王親信擔任,以監視地方大員,號為“簽師”,頗有實權。四是《論語·陽貨篇》:孔子至武城,聞弦歌之聲,認為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勵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這首詞的題目,永王首原作“會稽蓬萊閣懷古”。同調另有“亭上秋風”一首,永王首題作“會稽秋風亭觀雨”。唐圭璋先生謂,“秋風亭觀雨”詞中無雨中景象,而“蓬萊閣懷古”一首上片正寫雨中景象,詞題“觀雨”與“懷古”前后顛倒,當系錯簡。說見《詞學論叢·讀詞續記》。今據以訂正詞題。
詞的上片,東巡看似純系寫景,東巡實則借景抒情。它不是單純地為寫景而寫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詞人所登的蓬萊閣在浙江紹興(即會稽),秦望山,一名會稽山,在會稽東南四十里處。他為何望此山?因為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時望大海、祭大禹之處。登此閣望此山,不禁會想起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和為民除害的大禹。這片詞先以“看”領起,盡寫秦望山頭云雨蒼茫的景象和乍雨還晴的自然變化。以“倒立江湖”喻暴風驟雨之貌,生動形象,大概是從蘇軾《有美堂暴雨》詩“天外黑風吹海立”演化而來?!安恢普邽橛?,雨者云乎”,語出于《莊子·天運》:“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為”字讀去聲。云層是為了降雨嗎?降雨是為了云層嗎?莊子設此一問,下文自作回答,說這是自然之理,云、雨兩者,誰也不為了誰,各自這樣運動著罷了,也沒有別的意志力量施加影響要這樣做。作者說“不知”,也的確是不知,不必多追究?!伴L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碧焐鞭D,詞筆也急轉,這是說云。蘇軾《念奴嬌·中秋》詞:“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薄毒S摩經》:“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痹粕⒘?,雨當然也就收了?!盎厥茁?,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边@里又用《莊子》語?!洱R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边@就是“天籟”,自然界的音響。從暴風驟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風起,詞人在大自然急劇的變化中似乎悟出一個哲理: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中,陰晦可以轉為晴明,晴明又含著風起云涌的因素;失敗可以轉為勝利,勝利了又會起風波。上片對自然景象的描寫,為下片追懷以弱勝強、轉敗為勝、又功成身退的范蠡作了有力的烘托、鋪墊。語言運用上,熔裁諸家,為己所用,這是辛詞的長技?!把ゼy縐面”,永王首典出歐陽修《歸田錄》:永王首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請托人情者不絕于門,他深為厭惡,卻又只好強裝笑臉,虛與應酬。曾對人說:“作三司使數年,強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泵胃罢{,稼軒祝賀他高升,自是送別詞中應有之意。而用“靴紋縐面”之事,于祝辭里卻有諷勸。實際上是說:官場有官場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剛直性格,那種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呢。到頭來你也會后悔的。
1、下片,針對范如山“遲遲未行”的思想活動,進行勸勉。一方面稱贊了范的大才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勸告他不要嫌瀘溪令職位低小難以發揮作用。而應當以之作為搞大事業的起點。為了同時表達這兩方面的意思,作者選用了四個典故。一是:“燕雀豈知鴻鵠”。陳涉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為。二是:“貂蟬元出兜鍪”。用的南齊將軍周盤龍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為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币馑际钦f我成為近臣是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不是靠了恩寵。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榮,要想得到參預朝政的要位,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多作表現,積累“戰功”。三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的故事。宗晚年為豫州刺史,典簽多所違執,宗怒嘆“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簽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體會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難有作為。但也是勸他:宗愨都難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氣,何況你我。典簽,本為地方文書小吏,但南朝時,多由帝王親信擔任,以監視地方大員,號為“簽師”,頗有實權。四是《論語·陽貨篇》:孔子至武城,聞弦歌之聲,認為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勵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2、這首詞的題目,原作“會稽蓬萊閣懷古”。同調另有“亭上秋風”一首,題作“會稽秋風亭觀雨”。唐圭璋先生謂,“秋風亭觀雨”詞中無雨中景象,而“蓬萊閣懷古”一首上片正寫雨中景象,詞題“觀雨”與“懷古”前后顛倒,當系錯簡。說見《詞學論叢·讀詞續記》。今據以訂正詞題。
全詞就像在寫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東巡氣氛親切、東巡坦誠,語言風趣優美,從開頭到結尾都在圍繞姓氏談天說地,把“辛”這一普通姓氏解說得淋漓盡致,寓化于諧,明顯地表現出作者通過填詞來抒發感情,發表議論的這一進步傾向,這對于傳統的詞作來說,有點格格不入。但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手法,都不失為值得肯定的嘗試。范南伯,永王首名如山,永王首是辛棄疾的內兄。讓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辟宰瀘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為,故“遲遲未行”。辛棄疾便寫《破陣子》既為祝壽又為規勸,營意用典之妙,用梁啟超的話說是“可為三嘆!” 全詞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陳涉、周盤龍、宗愨、子游六典,除周盤龍一典稍為冷僻外,均為熟典,為全詞的生動內容的一部分,非耀學無生硬,得蘊藉雋永之妙,遠勝于直接議論。 第一句典出劉邦送玉斗給項羽謀士范增,范擲玉斗于地,拔劍碎之,可謂以碎玉開始;而結句是辛棄疾獻玉碗以祝壽,則為完玉終,其間,捕捉心態,造語靈動,以萬里功名上對千古風流,下啟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時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業吾輩豈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
這首詞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詞中作者借為范如山祝壽的機會,東巡勸說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東巡鼓勵他應該去瀘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鍛練自己的能力,準備為收復祖國失地建功立業。范南伯,名如山,是辛棄疾的內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氣節的人,他父親范邦彥曾仕金為蔡州新息縣令,后率豪杰開城迎宋軍,舉家歸宋。他很欽佩辛棄疾的忠心赤膽而把女兒嫁給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個有才干的政治家,劉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說他“治官如家,撫民若子”,極受百姓擁護。他頗有憂世之心,常思恢復北土,但感于政治腐敗,當道非人,又很想學陶淵明“躬耕南畝”,隱居不仕。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戰派名相張浚的兒子張拭(自號南軒),任荊湖北路安撫使,頗想干一番事業,因范如山從金人占領區來,“知其豪杰,熟其形勢”,便請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辟宰瀘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為,故“遲遲未行”。辛棄疾當時正任湖北漕運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荊湖,“因作此詞勉之”。詞的主題就是勸他以國事為重,“萬里功名莫放休”,時時掛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一開篇作者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永王首“擲地劉郎玉斗”。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永王首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后患,而將玉斗置于地,拔劍撞而破之。另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贝呵飬窃街疇帟r,范蠡獻西施于吳王,以瓦解吳王斗志;滅吳后,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寫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甚至連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作者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與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眾,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為二范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君國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看來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上很有特色(隱含范如山姓氏,卻不出一范字),從詞的主旨說也是很好的開端,有了這個開端墊底,下面幾句正面勸勉的話就顯得很有力量,很動感情了?!扒Ч棚L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拋建功立業(“萬里功名”)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里江山(“三百州”)呵!
1、詞的上片,看似純系寫景,實則借景抒情。它不是單純地為寫景而寫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詞人所登的蓬萊閣在浙江紹興(即會稽),秦望山,一名會稽山,在會稽東南四十里處。他為何望此山?因為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時望大海、祭大禹之處。登此閣望此山,不禁會想起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和為民除害的大禹。這片詞先以“看”領起,盡寫秦望山頭云雨蒼茫的景象和乍雨還晴的自然變化。以“倒立江湖”喻暴風驟雨之貌,生動形象,大概是從蘇軾《有美堂暴雨》詩“天外黑風吹海立”演化而來?!安恢普邽橛?,雨者云乎”,語出于《莊子·天運》:“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為”字讀去聲。云層是為了降雨嗎?降雨是為了云層嗎?莊子設此一問,下文自作回答,說這是自然之理,云、雨兩者,誰也不為了誰,各自這樣運動著罷了,也沒有別的意志力量施加影響要這樣做。作者說“不知”,也的確是不知,不必多追究?!伴L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碧焐鞭D,詞筆也急轉,這是說云。蘇軾《念奴嬌·中秋》詞:“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薄毒S摩經》:“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痹粕⒘?,雨當然也就收了?!盎厥茁?,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边@里又用《莊子》語?!洱R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边@就是“天籟”,自然界的音響。從暴風驟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風起,詞人在大自然急劇的變化中似乎悟出一個哲理: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中,陰晦可以轉為晴明,晴明又含著風起云涌的因素;失敗可以轉為勝利,勝利了又會起風波。上片對自然景象的描寫,為下片追懷以弱勝強、轉敗為勝、又功成身退的范蠡作了有力的烘托、鋪墊。語言運用上,熔裁諸家,為己所用,這是辛詞的長技。
2、下片懷古抒情,說古以道今,影射現實,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作者首先以詰問的語氣講述了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當年是誰到若耶溪上請西施西去吳國以此導致吳國滅亡呢?越地的人們至今還盼望著他能乘船歸來呢!這當然是說范蠡,可是作者并不直說,而是引而不發,說“誰倩”。這樣寫更含蓄而且具有啟發性。據史書記載,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曾被吳國打敗,蒙受奇恥大辱。謀臣范蠡苦身戮力,協助勾踐進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并將西施進獻吳王,行美人計。吳王果貪于女色,荒廢朝政。吳國謀臣伍子胥曾勸諫說:“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焙髞碓絿K于滅了吳國,報了會稽之仇。越國勝利后,范蠡認為“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于是泛舟五湖而去。引人深思的是,詞人面對秦望山、大禹陵和會稽古城懷念古人,占據他心靈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踐,而竟是范蠡。這是因為范蠡忠一不二,精忠報國,具有文韜武略,曾提出許多報仇雪恥之策,同詞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八記載:辛棄疾至臨安見宋寧宗,“言金國必亂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務為倉猝可以應變之計,(韓)侂胄大喜?!薄稇c元黨禁》亦言“嘉泰四年春正月,辛棄疾入見,陳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另據程珌《丙子輪對札記》記辛棄疾這幾年來屢次派遣諜報人員到金境偵察金兵虛實并欲在沿邊界地區招募軍士,可見作者這時正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力圖恢復中原以雪靖康之恥,范蠡正是他仰慕和效法的榜樣。表面看來,“故國人望”的是范蠡,其實,何嘗不可以說也指他辛棄疾。在他晚年,經常懷念“壯歲旌旗擁萬夫”的戰斗生涯,北方抗金義軍也時時盼望他的歸來。謝枋得在《祭辛稼軒先生墓記》中記載:“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边@一部分用典,不是僅僅說出某事,而是鋪衍為數句,敘述出主要的情節,以表達思想感情,這是其用典的一個顯著特點。
此詞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地名。小酌,便宴。此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耙乖聵桥_,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蔭蔽的樓臺,秋花在庭院里散發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構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活靈活現,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為什么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當年宋玉大發悲秋之情,究竟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該說,當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里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啰!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生這樣的聯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和邏輯繼續閱讀下去,思考下去。其實,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讀者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于傳統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1、上片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法。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秋夜不但有優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么值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片“是誰秋到便凄涼”一個問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著力地加上了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边@一反跌,跌出了此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杰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快來了,那凄冷的風風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2、“重陽節近多風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辛棄疾之所謂“風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政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向來北兵也習慣于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的不說,公元一一六一年(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動的。稼軒《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一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鑒于歷史的教訓,閑居帶湖的辛棄疾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通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采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通過比興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這是一首傷春詞,由傷春而感傷自己年華流逝。第一、兩句,想要留住春光,然而已是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開頭即點出傷春的意味,為全詞奠定了感傷的基調,接著似站在春天的角度說春不甘和落花一樣隨水而去,了無蹤跡,只好暫且作粘于泥上的飛絮?!奥浠ā?、“飛絮”均為飄零之物,然在詞人筆下,似落花流逝更快,而飛絮尚可在泥上暫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之不愿逝去的不甘和無奈。運用比喻,用春來比喻自己的青春年華,表達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五、六兩句,看到鏡中的華發,想自己年華流逝,自己不愿辜負青春,然而無奈的還是辜負了,一事無成,表達出因功業未就而人已老去,美好的青春理想破滅的濃濃愁緒?!皦艋厝诉h許多愁”夢中醒來,似已消愁,貌似灑脫,實則更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結,將這許多的愁都凝聚在風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風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運處境,含蓄動人。
這是一首送別詞,是送曹君之莊所,即去他的田莊或別墅的。全詞洋溢著作者對年輕后進的關愛之情。開頭二句勸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說:“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發出人生易老的慨嘆。此處與之同意,言人間歲月不管愿意與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時不我與,“勸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表達了作者對曹君的關愛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學習。作者認為,儒家思想的精義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學大師承傳下來的,它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須下苦工夫才能學到手。作者還認為:“學窺圣處文章古,詩到窮時風味苦?!边@就是說“學窺圣處”便可寫出好文章,當然也就可以從政了?!肮し蛭?、雪邊”五字,使用古代苦讀的典故,勸其下工夫學習,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換頭二句勸其不要辜負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勸其不要貪杯。曲生,這里指酒。言貪杯好飲,雖然能滿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飲酒耽誤了讀書,會貽誤終身,自釀苦酒,那風味可夠受的。后一句寫家人的期望。西窗,這里指婦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負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結尾二句諷其來書。言其乘小舟離沙岸而去,不要不寄書喲!可謂語重心長!此詞題為《春晚》,實寫“閨情”?!按和怼敝畷r,深閨女性自有難以明言的復雜情懷,但作者并非女性,沒有高超的水平,對于那種連作者本人都難以明言的情懷是不可能寫得生動感人的。
“59博論壇免費白菜”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下片頭兩句似乎單純寫環境、寫景物,實則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說她走到“南園”,看見“花樹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說她漫步于“南園”的“徑里”,看見片片飛紅,嗅到陣陣花香,踏著滿徑榆錢。上片的“絮風”和下片的“春光暖”、“榆錢滿”,都傳送春天即將消逝的信息,既點《春晚》之題,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瀾。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但她還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閨,來到“南園”,也無人同游共樂。
讀完全詞,就知道作者并未讓那位閨中人吐露情懷,而是通過精細的觀察,寫她的神態、寫她的妝束、寫她的行動,并用富貴人家的花園、香徑、秋千和晚春景色層層烘托,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態變化,也歷歷可見。靈活地運用傳統畫法,把“以形寫心”和“以景傳情”結合起來,乃是這首小詞最突出的藝術特色?!皯B濃意遠”,原是杜甫《麗人行》中的成句,用以表現麗人的姿態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于此可見?!懊硷A笑淺”,寫她雖愁也只略皺眉頭,雖喜也只略展笑顏,非輕浮放縱之流可比,其教養也于此可見?!氨×_衣窄絮風軟”,既寫服妝,也寫時光。北宋詩人蔡襄《八月九日詩》:“游人初覺秋氣涼,衣不禁風薄羅窄?!倍敗靶躏L”輕“軟”之時,正好穿那窄窄的“薄羅衣”?!傲_”那么“薄”,“衣”那么“窄”,其輪廓之分明,體態之輕盈,已不言而喻。徐步出閨,迎面吹來的是飄蕩著朵朵柳絮的軟風,不知她又有什么感觸?!棒W云欺翠卷”一句,頗難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的賓語,那它便是一個名詞,可是實際上并沒名叫“翠卷”的東西。那個“翠”字,看來也取自杜甫的《麗人行》?!尔惾诵小穼扄惾恕邦^上何所有?翠為盍葉垂鬢唇?!笔钦f用翠玉制成的盍葉垂在鬢邊。盍葉,是婦女的一種頭飾?!棒W云欺翠卷”就語法說,“鬢云”是主語,“卷”是謂語,“欺翠”則是動賓結構的狀語,修飾“卷”?!捌邸?,在這里是“壓”或“淹沒”的意思,“翠”,即指翠玉制的盍葉。全句寫那位女性鬢發如云,“卷”得蓬松而又低垂,以致淹沒了盍葉。
下片頭兩句似乎單純寫環境、寫景物,實則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說她走到“南園”,看見“花樹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說她漫步于“南園”的“徑里”,看見片片飛紅,嗅到陣陣花香,踏著滿徑榆錢。上片的“絮風”和下片的“春光暖”、“榆錢滿”,都傳送春天即將消逝的信息,既點《春晚》之題,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瀾。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但她還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閨,來到“南園”,也無人同游共樂。結尾兩句,層層轉折,曲盡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坝锨锴А?,表明一見秋千,又喚回少女的情趣,想蕩來蕩去,嬉笑作樂?!坝煮@懶”,表明單身獨自,沒有心情打秋千?!绑@”字、“懶”字,用得十分神妙?!坝锨锴А倍K于不想上,并非由于“懶”,偏不肯說出真實原因而委之于“懶”,又加上一個“驚”字。是說連秋千都不想上,竟“懶”到這種地步,自己都感到吃驚。不想打秋千,就歸去吧?!扒覛w”一頓,而“休怕晚”又是一層轉折。實際情況是想玩又懶得玩,且歸又不愿歸。深閨那么寂寞,歸去也沒有意味。于是在“且歸”的路上,思潮起伏,愈行愈緩。妙在仍不說明真實原因,仿佛她迷戀歸途風光,在家庭中也很自由,回家甚“晚”,也不用“怕”。
1、這首詞把封建社會中一位深閨女性的內心苦悶寫得如此真切,不獨藝術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義,也是積極的。
2、這首詞寫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辛棄疾時年三十八歲,在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任上。上片寫戰爭過去,人們的戰爭,敵情觀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漢水洗凈了,這是一句反義用語,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著用“人盡說”回憶王君的“歸時英烈”。下片的過片與上片的開頭遙相照應。既然沒有戰爭了,刀劍就應入庫了?!把g劍”四句的本意仍然是作者心中不平的發展。因為辛棄疾渡江南來,夢寐以求的是率兵北伐,與金人決戰,或是作一些與抗金事業有直接關系的工作;但南宋王朝卻不敢重用他,雖然在地方上做到了一路的軍政長官;但卻與他本人的根本意愿相反,這種憂郁與不平,經常在詞里流露出來。從詞中的描寫來看:這位王君是擁有“江壇旌節”的一路長官,作者以很大的熱情,鼓勵他“馬革裹尸當自誓”,以馳騁戰場,為國捐軀為榮;同時,告誡了他的朋友“娥眉伐性”的茍安生活是可恥的。全詞激昂沉郁,憤懣與不平隱含在曲折之中。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后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詩寫暮春景物?!蔼殤z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閑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這里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艷,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里,“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閑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閑,其實在詩人靜謚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著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兩句是說: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按撼薄迸c“雨”之間用“帶”字,好像雨是隨著潮水而來,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連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結尾句。用“無人”一說明渡口的‘“野”。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著悠閑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耙岸伞本洚斪魅缡墙?。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這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托,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但過于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并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后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晚日寒鴉”,這是送人歸來后的眼中景?!巴砣铡钡挠噍x染紅天際,也染紅長亭古道和目之所極的一切,這是空間。夕陽愈來愈淡,夜幕即將降落,這是時間。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這空間、這時間中愈走愈遠了“柳塘”之后綴以“新綠”,便立刻為我們喚來了春天:塘周柳絲搖金,塘中春波漲綠,已夠賞心悅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礎上,又加上“溫柔”一詞。相對于嚴冬而言,初春的水顯得“溫”,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但說它“溫柔”,這就不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覺,而且表現了她的感情。這感情異常微妙,耐人尋味。憑借我們的經驗:那一塘春水,既倒映著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著對對鴛鴦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這一切,就自然感到“溫柔”,從而也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的“溫柔”了。 “柳塘”之后綴以“新綠”,便立刻為我們喚來了春天:塘周柳絲搖金,塘中春波漲綠,已夠賞心悅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礎上,又加上“溫柔”一詞。相對于嚴冬而言,初春的水顯得“溫”,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但說它“溫柔”,這就不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覺,而且表現了她的感情。這感情異常微妙,耐人尋味。憑借我們的經驗:那一塘春水,既倒映著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著對對鴛鴦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這一切,就自然感到“溫柔”,從而也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的“溫柔”了。“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 “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毙木w何等低回宛轉,筆致何等搖曳生姿!“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后希望出現的結果??扇缃衲??假設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緊承“離恨”、“白頭”,以“腸已斷,淚難收”開頭,盡情吐露,略無含蓄。當感情如洪水暴發,沖決一切堤防的時候,是不可能含蓄、因為也用不著含蓄的。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